“真乖、真聽話、真懂事……”這大概是我們最喜歡誇獎孩子的方式了,它們有個共同點,按照成人的價值觀,大概就是不惹事、不倔強、不執拗,按照成人的意誌來就好了。一個聽話的孩子讓父母省心,讓父母有面子。而你真的知道乖孩子的內心世界嗎? 小編最近在看一本書《真怕你是個乖孩子》,節選一段和大家分享: 前兩天帶她去親戚家吃飯,親戚拿出一塊米花糖說,練,乖哦,叫阿姨,叫了阿姨阿姨給你吃糖糖。練不聽,直接伸手去拿,她在家裏沒受過這樣的“訓練”,注意力完全在米花糖。阿姨又說,快叫阿姨,她還是不叫只伸手,又這麼堅持了一會兒,她終於叫了,阿姨直誇她乖孩子。 我心裏卻一陣難過。孩子,我其實真怕你是個乖孩子。 成為乖孩子的代價是:你不能再自由地做你自己。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小時候也多想當個乖孩子,為了當這別人眼中的乖孩子好多次委屈了自己。 大人們說,乖孩子是不能隨便罵人的,乖孩子讀書要認真,乖孩子不能在外面瘋玩,乖孩子就是要和別的乖孩子一樣…… 為當好這乖孩子,我曾經是那麼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害怕到甚至為不斷長高的長得比小夥伴們高的個子抱歉。可我越是想和別人一樣,就越是不一樣,我知道我身體裏那些被我抑製住的與自由有關的因子正在瘋長,正在發酵,終有一天,它們會變成一股摧毀舊我的力量。 有一天我終於不乖了,終於不再為別人的想象而活,那股力量就一下子把過去擰巴的日子搗得粉碎。
我想成為我自己,卻換來那些大人們的氣急敗壞,他們怎麼可能理解我的變只是變本身呢?他們按照他們的世界觀去理解我的變,他們用他們的方法企圖要我不變,他們不知道我過去是太聽話了,把自己過得和他們認為的乖娃娃一樣,而我自己深深地知道,我不是個乖娃娃。 我親愛的練,媽媽的人生正在經歷大的變化,媽媽正在奮不顧身地奔向一個新世界,媽媽知道前面的路很艱難,可是你要知道,媽媽此刻是自由的,也是幸福的。 所以媽媽要對你說,親愛的練,我們不當乖孩子,我們只做我們想做的自己。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以上部分節選自《真怕你是個乖孩子》) 沒錯,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價來討好成人,記得李躍兒老師在一次講座上,在比喻成人對兒童的殘酷時,描繪了一個景象,她說自己仿佛看到一個人拿了一把大斧子,對著一棵小樹苗瘋狂地砍著。 我們在人生中總會遇到一些人,他們在工作中習慣去討好別人,害怕表達出自己的真實聲音,遇到抉擇時不敢做決定。這類人也很容易把婚姻當成一根救命稻草,覺得愛人應該要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卻發現屢屢受傷。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乖”孩子,成年後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難以跨越的挑戰。 我們難道希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嗎? 當孩子哭鬧時,大人因為很難接受,所以想盡辦法去阻止,卻不知道這是孩子和自己連接的時刻,他通過哭鬧來表達出自己此時的心聲,父母越能接納的時候,孩子自我調整的能力越快。如果我們只想培養一個很聽話而安靜的孩子時,孩子一定有著很多委屈,長期下去,內心就會失去屬於自己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是他以後闖世界的能力。 讓我們嘗試用平常心接納每一個擁有獨特個性的孩子,順著他們的個性、理想來看著他們成長,而不是用我們的思維方式讓他們在我們的強勢領導下長大。我相信這樣的孩子成長道路上會有更多的樂趣、快樂、自信,他們遇到問題的處理能力一定會更強,他們的人生經歷也一定更豐富。 給予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很重要,就像一本書,必有留白。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當孩子跟你頂嘴時、對抗時,他不是不乖,他只不過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那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自我,而不是那個父母刻好的“完美小孩”。我們的允許和接納才不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只要你心中有個“理想孩子”存在,你就不可能不用批評、比較、挑剔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於是你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氣質和才智,忙著和自己“恨鐵不成鋼”的期待拔河。 請好好看看你身邊的孩子——他時不時正努力要成為你心中的理想孩子?當孩子在做這樣的努力的時候,他就已經交出“自我審視”的機會,同時也喪失了他的自信和尊嚴。 讓每位孩子都發現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認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徑,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來學習。 感嘆人間有太多兒時受虐的小孩,長大後反而成為施暴的大人。 或許他們小時候,對暴力或操控行為的體認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也許他所處的環境,無法讓他學到其他比較好的對應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懷疑自己的覺知,甚至覺得那種暴力或操控是對的。 將意誌還給孩子,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內心,自主選擇。我們要做好成人分內的事,同時相信孩子,讓他們去做孩子氣的事,這會讓他們從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氣,不斷去選擇、嘗試、應對和改變,並且因此發展出屬於他自己的應世智慧,最終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真心地相信:只要雙足不被捆起來,孩子總會找到自己的路。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不要太執著於“要孩子聽話”的心念了,因為“乖孩子的傷最重”。 看看以下兩本書,你會收獲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