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懂事】是加上引號的,這很重要。【懂事】的孩子更傾向於對自己情緒的“壓抑”,承擔著敵意的重擔和消極的情緒,攻擊自身,又不能表達,表面上看是【懂事】的,其實卻是一種內傷(Biddulph,2011)。 可是,我需要指出的是,題主的“一⋯就⋯”的這個邏輯關係是不嚴謹的,甚至主觀了。 吵架和爭執是不可避免的 承認吧,吵架和爭執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認為,吵架是各種親密關係中的基本活動之一,是一種談判。人們通過爭吵來確定自己的人際邊界,通過生氣的情緒,來捍衛自己的界限,例如什麼可以妥協,什麼不可以妥協。(Apter,2013) 撇開學術研究來看,就我們的生活經歷而言,我覺得應該也很少會有人從來都沒經歷過父母爭吵、爭執的情景,甚至我們從小也會有旁觀過親戚之間的、左鄰右舍的、乃至陌生人之間的面紅耳赤的爭吵場景,不是麼? 吵架的影響是有爭議的 不可否認,吵架對孩子的情緒是有影響的。心理學家擔心在孩子面前的吵架會給孩子埋下情感心理的問題種子。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更有研究指出,6-12個月的嬰兒即便在睡著的時候,大腦都會對憤怒的語調有所反應,會變得更敏感。(Apter,2013) 可與此同時,英國學者Terri Apter卻在其著作中質疑:憑什麼父母就不能發生沖突,表達憤怒?而憑什麼認為孩子就一定無法承受父母的任何爭執?
她在文中強調,不是所有的吵架都會讓孩子受傷害,也不是所有的爭執對孩子來說都是負面的。與此同時,父母如果一味地恐懼自己的爭吵一定會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那麼很有可能會產生“好行為綜合征”。關係稍微緊張一些就會引發焦慮,於是父母之間學習用虛偽的微笑、隱忍的克製來掩蓋。這樣子表面上看不是“吵架”,但其實也不亞於“吵架”,敏感的孩子一樣能看出這種不安“和諧”。(Apter,2013) 不知道怎麼吵架的人,有時候也是辛苦的,因為內在會承擔很多的委屈。孩子將來要面對的人,不會都是溫和溝通的,有些時候孩子也需要通過捍衛自己,才能抵擋別人的侵犯。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為人父母得學習如何“吵架” 我們往往都是擔心“我們怎麼對待孩子,要不要緊”?可是基本上很少人會問,“我怎麼對待我的太太/先生,要不要緊”? 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研究嬰兒依附行為有一個詞叫“工作模式”,認為孩子的心智有一種他與他母親的工作模式存在,這個模式可以告訴他,從母親身上他們可以期待什麼(Apter,2012)。假如一個先生不停地貶低他的太太,那麼他們在一起的話太太就可能看起來很悲哀或者不開心。如果彼此結婚很久了,那麼即使他不在,太太的表情也會看起來很哀怨。孩子很快就會明白這個關係:父母也有可能是蠻不講理的野蠻人,用蠻不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人。因此,表面上看似“懂事”,抑或“暴力”傾向,都是孩子的一種內在防禦和抵製。 讓我們先看看研究中的危險炸彈例子: 爭吵中夫妻倆是否表現出輕蔑的態度? 有沒有取笑對方,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 夫妻是否喜歡冷戰,讓對方困惑而抓狂,最後相互不理不睬? 夫妻是否各自拉孩子站隊,向孩子哭訴,或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比如“你爸爸脾氣很暴躁,你可千萬不能學他”? 這些危險“炸彈”不僅僅會破壞夫妻關係的和諧,甚至也會讓孩子卷入到成人情緒的漩渦裏,這樣方式的吵架對孩子來說則更是要害的。 遍認為,孩子需要學習管理爭吵,主要是要掌握以下的能力: 如何捍衛自己的聲音,同時照顧到彼此的關係(Rovee-Collier, 1993)。因此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知道爭吵和爭執並不會真的斷了關係的連結,父母之間不會因為爭吵,而不愛對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孩子這個能力的養成和練習一定最先萌發於家庭,不管是面對父母之間的爭吵,還是手足之間的爭執。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可是學習如何吵架,和管理如何爭吵是非常難的事情。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要讓事情演變成和配偶互相大吼大叫或者拳打腳踢的地步(Biddulph,2011)。不管是不是真的隔離了孩子,孩子都會很敏感地學習到這些肢體沖突。 澳洲家庭谘詢師Steve Biddulph 認為,當你察覺雙方的討論即將演變出難以控製的時候: 告訴對方,你需要冷靜一下。等到雙方都可以坐下來理性討論的時候,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 如果你覺得非常生氣和難受,可以告訴對方,等我沒那麼激動的時候,大家繼續剛才的話題 你可以找個地方坐下來,或者去房間冷靜一下 在情緒失控之前就要立刻采取上述的做法,否則一旦拖下去,結果不容易控製 當天稍晚要找個時間和對方聊聊。可以先擱置之前的問題,只是談談家人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問他是否也覺得這很重要,然後跟他解釋想要和睦相處有時候必須妥協。然後,只要涉及安全、承諾、以及尊重其他家人權利等問題,你絕對不妥協。問他當你要求他安靜下來時,他願不願意配合。然後你們就可以休息一下,慶祝雙方達成共識,或是回頭討論原本的問題。(Biddulph,2011) 不管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看到自己對於“爭吵”的態度:當父母之間面臨必須小心處理的情況的時候,就要立刻停戰(Biddulph,2011)。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這很難,但必須得學。大家互勉。 ------------ 文獻資料: Apter, T. (2007). The Confident Child: Raising Children to Believe in Themselve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Apter, T. (2012). Difficult Mothers: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ir Power.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Rovee-Collier, C. (1993). The capacity for long-term memory in infanc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 Biddulph, S. (2011). The Secret of happy Children. : A guide for parents. London: Thors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