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是十年,為什麼有的人成了高管,有的人只是主管? |
| |
|
同樣是十年,為什麼有的人成了高管,有的人只是主管? 觀看人數:35
|
這次來,以為能很快升任主管,
但幾個月觀察下來, 他的上司們都很穩定,離職的可能性很小。 而我給他增設與主管同職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所以,不如及早離開,另覓新路。
以你六個月的表現來看, 你的成長速度已經算很快了,只要堅持下去, 以後一定能獨當一面。 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
畢竟,專業這東西,不是大學裡學過, 理論上知道就行的, 還需要在實際操作中慢慢沉澱才行。 有些東西,你只有經歷過, 失敗過,成功過,才能從更深層面理解。
現在,很多東西你都還沒有經歷過, 就想去做主管,太急於求成了些。 只要你沉的住氣,加以時日,會有很多機會。但他實在等不了了。 他感謝我對他的信任與坦白, 但他認為另外的路更好走。
於是,就這樣,毅然決然離去。 我覺得很惋惜。 但既然這是他的選擇, 我只有尊重他,並為他祝福。
離開後,他時不時會打個電話給我。
在斷斷續續的通話中,我聽到他的行蹤飄忽不斷, 足跡幾乎遍及了珠三角的大部分角落。 在電話中, 他時有抱怨世事之不公,上司有眼不識英才。 但更多的,是對新公司新職位的渴望。
有時候我也忍不住問自己一下: 難道是我老了,觀念太陳舊,太沒有衝勁了? 但很快,我又搖頭。
新的機緣,我想到了他!三年後,我離開原公司,去了新公司。 這家新公司成長很快,員工膨脹得很快。 在我接手後, 短短半年不到的時間裡, 我所管轄的部門由50人,迅速增加到400人。
一些重要崗位上,人才更是變得奇缺。 那時候,實驗室進口了很多儀器, 原實驗室負責人開不動設備, 因壓力太大,申請辭職。
而行政部,也很久找不到合適人選。
正在焦灼中, 我忽然想到了三年前辭職的那位下屬。 我覺得他是塊璞玉,只是缺乏雕琢, 也許,經歷過這樣一段歷程, 能成長突破也說不定。 於是打電話給他, 他聽了很激動,立即就答應過來了。
|
|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第七個月的時候,他突然來找我。
這次跟上次一樣,他對我仍然很坦誠。
他告訴我,這七個月他幹得很開心,
也是參加工作這麼多年來,
做得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時間。
雖然他覺得,我們部門氣氛很好,
大家也很有股熱情趕超的勁頭,
但公司整體的氛圍太懶散,
做事拖拖拉拉,互相推諉的現象太嚴重。
最後他說:
“李經理,說句真話,我很佩服你,
你有一腔熱情改變這個公司,但我認為做不到。
其實整個公司,
只有你一個經理是全心想做好事的,
其他人,私心太重。
而老總的觀念太陳舊,
我覺得這個企業很難發展起來,
還不如盡早離開的好。”
我勸他:
“ 你說的這些現象確實都存在。
正是有這些問題,才需要我們來改變。
實際上,公司的經營層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這也是他們大量引進新團隊的原因。
雖然現在我們加入的時間不是很長,
但已經對公司現在觀念和工作習慣造成了衝擊。
至少,品質部門就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
相信隨著更多人的加入,改變的速度和進程一定會加快。
但無論如何,
改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要能耐得住改變過程中的這份艱難與寂寞。”
他答:
“你耐得住,我耐不住。
我的青春年華,沒有幾年了。”
至今,又七年過去了。
我們的聯絡比以前少了很多,
但他每次變動,還是會打電話,或者發短信給我。
相對於一般人,他的跳槽頻率高很多倍。
最近,他剛剛從一家公司的主管崗位,
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的同等職位上去,
在發給我的短信中,有“老板就是個土包子”的字眼。
我翻著短信,忽然有點感慨。
我覺得,
十年前,他想做主管,早了,
但十年後,他還做主管,慢了。
跟他同時期入職的同事,
甚至那些條件跟比他差很多的人,
如今,好多都已經在這個行業中嶄露頭角,
完全躍升到另外一個層次去了,
而他卻還在為十年前最初想實現的夢打拚。
真是可惜了。

趁著青春好年華,
好好經歷,好好爭取,好好成長,我贊成。
但是,我們也得明白另外一件事情:
光有機會是不夠的,還要懂得捨棄。
某些看似更好的機會,更大的權,更多的利,
其實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美好。
甚至有很多陷阱。
很多人之所以碌碌無為,
是因為缺少才華,沒有機會。
而我這位老下屬則恰好相反,
因為其在智力與學歷上的先天條件,
所面臨的問題是:機會太多。
結果,機會變成了他的災難。
一個個很好的機會,
要嘛沒能把握住,要嘛沒能堅持住。
更可惜的是,當一個個機會擺在他面前,
沒被好好善用之後,
又變成了一個個機會泡沫,
而他就這樣,淪成了機會孤兒
反而失去了成長機會。
一份工作,一種專長,一項本業,
做得好,都少不了一樣東西:專注力。
所謂專注力,就是在工作上,事業上,生意上,
能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
一件事情,只有全身心投入去做了,
才能超越常人,能別人之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