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分享很難,就比如,你新買了一個大鑽戒,同事們爭相都要帶一會,你願意嗎?問問你老公,他新買了一輛豪車,身邊的朋友都要出去開一回,他願意嗎?請原諒我用那麼通俗的金錢來舉例,但對於孩子來說,他認為珍貴的東西,與金錢無關,但珍貴的程度卻是有過之而不及。 ![](//cdn.clm02.com/goez1.com/33290/33290_1.jpeg) 1 、別“強迫”孩子分享 說一個自己的故事。春遊大巴上,QQ帶了個玩具電話。一位小女生特別喜歡,搶著要玩,一向很大方的QQ居然“吝嗇”起來。小女生在經過一再的要求無果後,大哭起來。我慌了手腳,好說歹說,把各種分享的理念都說了,QQ還是不鬆手。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越發覺得無地自容,一把搶過玩具,放到小女生手裡。QQ也許見是我搶的,也就不說話了,我松了一口氣,自以為處理好了,回頭看向QQ,他的眼神我至今無法忘記,有不舍、有擔心、有委屈。我腦中立刻警鈴大作:我錯大了,那一刻,這個玩具是他最心愛的東西,我自認為在教他分享,其實是在強迫他放棄保護自己心愛東西的權利。 ![](//cdn.clm02.com/goez1.com/33290/33290_2.jpeg) 2 、“輪流”比“分享”更合適孩子 再看回百度上對“分享”的解釋:“讓別人也感覺到自己的感受,或者同別人述說自己的感受”“共同享受”。我仔細思索了這兩句話的意義,終於發現,只有做到每個人都玩一次,或者一起玩,才能“分享”感受,這是在一個環境下同步進行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輪流”。 如果回到春遊大巴上,我和QQ說的是:小朋友都很喜歡你的玩具,我們輪流排隊玩,一人玩5分鐘,最後還給你。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也許這樣說,結果就不一樣了。
3、德國父母鼓勵“分享”,但不會替孩子決定 其實德國的孩子也不願意把自己心愛的布娃娃或者自行車,拿出來分享。那他們的父母是怎麼處理的呢? 一個德國同事說:“首先,我會充分明確玩具的所屬權:‘寶貝,自行車是你的,小朋友騎一下就會還給你的。’然後再強調一起玩得樂趣:‘平時一個人玩多沒意思啊,你教會小朋友騎車,以後2個人比賽多好玩啊。’一般孩子聽完我說的話,他會反復確認小朋友會把自行車還給他,然後就同意2個人一起玩了。” 如果是別的孩子要玩他的玩具,都是本人來找他借,而不是其爸媽代勞。孩子同意了,才可以把玩具借出去,不同意就不能強迫。“分享”必須是孩子自願的,父母很忌諱替孩子做決定,這是一般德國家庭中的教育。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cdn.clm02.com/goez1.com/33290/33290_4.jpeg) 4、試著站在他的立場考慮他的感受 獨立意識的覺醒其實是孩子成長的標誌。作為家長,首先應當喜悅地接納這一事實。在“佔有”意識增強的同時,他的語言能力又沒有發展到可以很清楚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地步,所以這個時候強迫他去和別人“分享”,多半會遭到大哭和抵抗。 這時父母不要把目光盯在諸如“他怎麼變成這樣?”“這麼自私長大之後怎麼和人相處?”之類的問題上,那樣除了帶給自己焦慮之外於事無補。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你會發現情況也許沒有你設想得那麼糟糕。 說句玩笑話,其實,孩子們心裡也許想的是:為什麼要“分享”,為什麼要兩個人一起玩,通常一起玩的東西最容易壞啊! ![](//cdn.clm02.com/goez1.com/33290/33290_5.jp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