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應該祛濕了 一入夏,多地開啟了“陰雨模式”,潮濕的天氣最讓身體受罪:周圍常有傷風感冒的,食欲不振,胃脹腹瀉,皮膚出疹。這些都是太濕惹的禍。
一道粥:薏仁加紅豆 推薦平時多吃點赤小豆、茯苓、冬瓜皮、薏苡仁、山藥等健脾祛濕的食物,其中,把薏仁和赤小豆搭配一起煮粥吃,祛濕的效果更強勁。赤小豆有利濕、利尿的作用,在薏米化濕的同時,搭配紅小豆可以把濕氣更好地排出去。這兩者搭配在一起,同時還有清熱、健脾胃的效果,色香味都比較好。
一盒藥:藿香正氣水不可少 雨季濕氣重,晴雨交替變化又快,加上此時出汗較多、嗜食冷飲、喜吹空調等,就很容易感風寒之邪而導致傷風感冒和腸胃受傷。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藿香正氣水是對付這些小毛病的法寶,對於暑濕感冒及腸胃腹瀉很管用。如果不能忍受它的特殊味道,可以選用藿香正氣軟膠囊。
此外,還可以經常按風池、合穀、迎香這三個穴位,按風池穴有祛風的作用,按合穀穴能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按迎香穴則有疏通經絡,從而預防感冒。
一物品:身邊備塊乾毛巾
夏天高溫炎熱,加上汗液浸漬皮膚,皮膚屏障容易遭到破壞,濕邪會從體表乘虛而入,容易引發濕疹、皮炎、手足癬等真菌感染類皮膚病,所以出汗時及時擦掉汗液非常重要。陰雨天出門時可備一塊幹毛巾,隨時擦幹身上的雨水,保持皮膚乾燥。
一根灸
艾灸的祛濕驅內寒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特別是用我們自製的中藥艾條施灸,更是事半功倍!
藥灸和純艾灸的區別:
一、藥灸的配方是多組方,而艾灸比較單一。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二、藥灸具有針對性,而艾灸沒有針對部位
三、藥灸一般一次見效,而艾灸相對見效較慢。
中藥艾條是在傳統三年陳艾的基礎上,加入山甲,當歸,川穹,丹參,益母草,乳香,牛膝,紅花,等二十種草藥 。艾條味足,功效區別於其他艾條:熱量足,滲透力強, 藥性強!
現有直徑2厘米和3厘米兩種(長度都是20厘米)
艾灸祛濕:推薦養生穴位
艾灸有開鬱、祛濕、補陽氣的作用,經常艾灸可以讓您輕松祛濕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如下圖: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用隨身灸灸20-30分鐘。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用隨身灸灸20-30分鐘。如下圖: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如下圖: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用隨身灸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如下圖:
4、足三裏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如下圖: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用隨身灸灸20-30分鐘。如下圖: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如下圖:
每日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用隨身灸灸20-30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如下圖: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如下圖:
每日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用隨身灸灸20-30分鐘。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如下圖:
進行艾灸操作時,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皮膚上2~3厘米處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現溫熱感、紅暈,一個穴位施灸20分鐘以上。
我們很多人總是抱怨自己經常會生病,其實這和我們體內濕氣太重有很大的關係,濕氣不除,身體不會太健康的。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上面艾灸去濕方法您學會了嗎?別忘了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們哦!要知道“十人九濕”,他們也需要這些去濕防百病的方法!
❤溫馨提示:我們致力於為您的生活提供健康指導,但並不能替代醫生之診斷治療,如您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耽誤病情。本教材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