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一種吃法,體內再也沒濕毒!趕快告訴身邊人!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生薑一種吃法,體內再也沒濕毒!趕快告訴身邊人! 觀看人數:31289  

 

生薑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食物,無論是當做調味料還是熬湯,總能看見它的身影。生薑一種吃法功效驚人!知道生薑有哪些中醫價值嗎?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下生薑怎麼吃可以讓體內再也沒濕毒,趕緊來看看吧。

薑一種吃法體內再也沒濕毒

1薑+茶

14647787591726.jpg

薑茶是用茶葉少許,生薑幾片去皮水煎,飯後飲服。可發汗解表,溫肺止咳,對流感、傷寒、咳嗽等有奇效。

薑茶其實也是外國人非常喜歡的飲料,他們的做法和我們的不太一樣,只要泡茶的時候放上一節鮮薑,然後加糖燜上十多分鐘,就做好了。

2薑+牛油果

薑可以和許多水果蔬菜搭配榨汁,薑和牛油果都是含有抗老成分的食材,依照自己喜歡的口感比例搭配即可。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14647787599927.jpg

3薑+紅糖

薑糖一般是用薑和紅糖熬製而成,甜中帶辣。有祛濕去寒的功效,非常適合在潮濕的氣候食用。

4薑汁撞奶

薑撞奶是番禺最負盛名的傳統小食,又稱「薑汁奶」或「薑埋奶」,有百多年歷史,馳名省港澳。

14647787599048.jpg

薑撞奶狀似豆腐花,也與蒸水蛋有幾分相似,但比前兩者都要香甜爽滑,其口味甘香微辛,能調胃、驅寒、養顏。當地人說,來番禺不吃上一碗薑埋奶,就算白來了。

5日本泡甜薑

日本料理店的泡薑,在很多店你都可以看見它,免費又好吃。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日本叫它新生薑の甘酢漬け!翻譯成中文就是,糖醋醃子薑。顏色粉紅口感微甜,還可以暖胃。

這個自己在家就可以做,材料有鹽、醋、糖,網上許多教程,非常簡單一看就會。

生薑堪比「還魂葯」,它不只是佐料

吃過生薑後,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生薑祛病保健的方法由來已久這樣不但能把多餘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

14647787595193.jpg
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裏呆久後,吃生薑就能及時排除寒氣,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14647787599236.jpg

生薑的不同用法:

受涼感冒:用生薑3~4片加半勺紅糖煮水喝,一日2~3次。

感冒伴有咳嗽:生薑3~4片、大蒜7~8瓣加紅糖半勺一起煮,一日2~3次。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感冒伴有發熱:在生薑、紅糖水中再加入大蔥1根,一次2~3次。

吃過食物後腹脹:可直介面含生薑片,或喝生薑水,一會兒就能緩解。

受涼引起腹瀉:用燒開的生薑水沖雞蛋,一日2~3次,很快就好,腹瀉停止後再喝一天,以鞏固療效,暖胃腸。

空調房間後呆久後引起的渾身發緊,頭髮脹:隨時口含生薑片或每天在用2~3片生薑泡水喝,身體的不適馬上消除。

咽喉腫痛:在熱薑水中加入少許的食鹽,當茶飲用。

孕期嘔吐:經常口含一片生薑就能治療和預防。

小兒吐奶:用1~2片生薑煮水喝後再餵奶。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生薑和紅棗(切片)一起煮水喝,一日2次,就能開胃。

關節痛:每天早上起床後吃幾片生薑或者煮薑棗水喝,一日3次堅持吃能明顯緩解關節的疼痛。

痛經:在生薑、紅糖水裡再加入2~3粒山楂,一日2~3次即好。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酒後頭痛、頭暈:可用生薑煮水喝,馬上緩解。

手腳已生凍瘡但未破潰:可用生薑煮水泡手、泡腳。

長痱子:用生薑切片外擦,痱子很快就退,大人孩子都可用。

頭屑多、掉發:經常用溫薑水洗頭,效果不錯可試試。

含薑的方法是:將生薑颳去皮(薑皮屬涼性),每天切四五片生薑(切得像厚紙一樣薄,切得太厚,很辣),放在碗內。每天早上起來,先飲一杯開水,再用開水衝到盛有薑片的碗中消毒處理,然後將薑片放在嘴裡慢慢咀嚼,含10~30分鐘,將薑片咬爛,讓生薑的氣味,在口腔內散發,擴散到腸胃內和鼻孔外。

薑的二十種食療功效

研究證明,生薑含薑辣素、芳香醇、薑烯、水芳烯、茨烯、氨基酸、尼克酸、檸檬酸、抗壞血酸、蛋白質、脂肪、硫胺素、核黃素、胡蘿蔔素、粗纖維素及鈣、鐵、磷等,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生薑具有特殊的辣味和香味,可調味添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配菜,可做腥味較強的魚肉之調配菜,可生食、熟食,可醃漬、鹽漬、醋漬,可加工成薑汁、薑粉、薑酒、薑乾,可提煉製作香料的原料。

生薑甘辛而溫,具有散寒發汗、溫胃止吐、殺菌鎮痛、抗炎之功效,還能舒張毛細血管,增強血液循環,興奮腸胃,幫助消化。鮮薑可用於「風寒邪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止氣、止嘔、祛痰下氣」。

乾薑適於「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消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民間在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中,逐步摸索出許多用生薑治病的驗方,而且具有良好療效。

14647787597602.jpg

l、治嘔吐不止:生薑汁一湯匙,蜂蜜2湯匙,加開水3湯匙調勻,煮沸後一次服下。

2、治風寒骨疼、關節疼:

  ①.生薑、蔥白各適量,搗爛炒熱,用布包好熨敷患處,一日數次。

  ②.生薑數片放患處,用艾條灸之。

3、治胃病發作:生薑、桂皮各12克,加水適量煎湯服下,一日2次。

4、治中暑昏厥:生薑、韭菜各適量,大蒜1頭,共搗爛取汁灌服。

5、治產後腹疼:生薑、當歸各150克,羊肉1000克,加水適量燉湯,分次服下。

6、治跌打損傷、腰扭傷:生薑、芋頭各半搗成泥狀,加面粉適量調勻,貼敷患處,每日更換2次。

7、治暈車暈船:生薑1片貼於肚臍,外貼1張傷濕止痛膏,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14647787594635.jpg

醉酒飲熱薑水一招靈

醉酒 用熱薑水代茶飲用,可消化體內酒精。腳臭熱薑水中加點鹽和醋,浸泡雙腳15分鐘左右,腳臭便可消除。

牙周炎先用熱薑水清洗牙石,然後以熱薑水代茶飲用,一般6次左右即可消除炎症。

頭皮屑 先用生薑輕輕擦洗頭髮,再用熱薑水清洗頭髮,可有效地防治頭皮屑。經常用熱薑水洗頭,對禿頭也有一定療效。

14647787594881.jpg

薑之家族

生薑,多加工成絲、片、末、汁來入菜,是炒、煮、燉、蒸、拌中不可缺少的佐料。生薑的運用範圍是最廣泛,我們常說的老薑,泛指生薑。

子薑,則是生薑的嫩芽,為時令鮮蔬,季節性強,可作輔料、醃漬成泡薑或切絲生食,如子薑肉絲、子薑爆鴨、泡子薑就是用子薑或泡薑作的。

乾薑,是薑的乾燥根莖,主溫中,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主治脾胃虛寒、吐瀉、亡陽、寒喘咳等癥狀。乾薑在川菜中常用來煮湯食用

14647787594900.jpg

「男子不可百日無薑」

中醫認為,薑是助陽之品,於是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薑」之語。現代臨床藥理學研究發現,薑具有加快人體新陳代謝、抗炎鎮痛、同時興奮人體多個係統的功能,還能調節男性前列腺的機能,治療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以及性功能障礙,因此,薑常被用於男性保健。

薑含揮發性薑油酮和薑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濕、發汗之功特別是薑具有利膽、健胃止嘔、辟腥臭、消水腫的作用,與蜂蜜合用對肝病恢復有益。

若然男性常感胃寒、食欲不振,可以經常含服鮮薑片,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鮮薑滋潤而不傷陰,每天切四五薄片鮮生薑,早上起來飲一杯溫開水,然後將薑片放在嘴裡慢慢咀嚼,讓生薑的氣味在口腔內散發,擴散到腸胃內和鼻孔外。

乾薑溫中散寒,健胃活血,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此葯膳可以治療由於腎陽虛衰引起的陽痿、畏寒肢冷、腰疼、腰膝酸軟、倦怠等。

14647787591602.jpg

女子吃薑保安康

古葯書雲「生薑辛溫,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鬱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治傷寒頭痛、傷風鼻塞、胸壅痰隔、寒痛濕瀉,清水氣、行血痹。」「炮薑辛苦大熱,除胃寒而守中,溫經止血,定嘔消痰,去臟腑沉寒痼冷……」中醫常用薑作佐葯使葯

產後女子坐月子餐餐以薑醋佐膳,省內各地皆然,生薑或佐以豬腳雞蛋豬腸加烏醋鹽糖煲,或切成薑茸佐雞蛋糖醋蒸,皆取其藥效,適宜於產婦體質復原,也有利於餵養嬰孩者。

另外,煲薑水洗浴也可防風濕頭痛。中醫專家雲,「產婦坐月子不洗頭洗澡」的說法是不科學的。天氣比較濕熱,尤其是在夏天,如果一個月不洗頭,不但不衛生,還可能造成皮膚髮炎、長痱子。

產後喜用薑片煲水洗頭洗澡,甚至洗臉洗手,是有科學根據的。因為薑片可以驅寒,用薑煲水進行洗浴,可以防風濕和偏頭痛。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文章尾

熱門推薦

熱門推薦

 

01廣告刊版插入



這裡滾動定格

關於 EZ生活


EZ生活 一個創新多用戶部落格平台。網友可以在這裡免費創建自己的部落格頻道!分享學習的經驗。

華人最大的內容分享平臺!

重要聲明:ezp9.com分享生活網,本站所有文章由會員即時發表,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所有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發文者擁有在ezp9張貼的文章。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聯絡我們告知,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使用注意事項使用規則Facebook隱私權條款隱私條款侵權舉報著作權保護聯絡我們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