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最殘酷的懲罰 從沒想過,對我一向溫柔體貼的老公有一天會成為虎爸,雖然他口頭不承認,但我知道,他總認為嚴師才能出高徒,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組織擠壓。想在當下社會中培養有競爭力的孩子,不強硬、沒規矩是不行的。 我是你爹,你就得聽我的 女兒希望爸爸抱。 “不能抱”爸爸正在電腦上專心忙公事,丟下三個字,繼續埋頭。 “爸爸抱”。 爸爸沒理她,反復幾次。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女兒跑到重重敲擊爸爸電腦鍵盤。 “你幹什麼?”爸爸生氣了,口氣強硬。 “爸爸就抱”女兒口氣也開始強硬,同時把爸爸鼠標扔在地上。
“我是你爹,你就得聽我的,聽到沒有?”爸爸徹底發怒了。 女兒先撇了一下嘴,憋了一小下,接下來再也控製不住,嚎啕大哭。 也不是所有的虎媽都像老公一樣是主動而為,大多數媽媽有很多情非得已的苦衷。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不嚴厲,沒人嚴厲 亨利媽媽溫婉動人,兒子今年剛滿5歲,米來未來家長課堂我們談及到虎媽貓爸話題,她無奈地說,“生孩子前,從沒想過我是虎媽。可是,家裡沒人對孩子有規則,比如刷牙,我也不想吼,可不吼怎麼辦?爸爸平時工作忙,顧不上孩子,牙齒蛀牙不還得我帶著去看。誰讓我是孩子的最終責任人呢?” “我不嚴厲,沒人嚴厲。因為,我是最後一根稻草!” N次懲罰≠孩子責任感 如果用搜索引擎搜索“懲罰孩子”這個關鍵詞,有41,000,000檢索結果。可見,懲罰因為定義不同,爭議也很多。 關於罰站的深夜對話 深夜接到艾瑪媽媽電話,“孩子怎麼說都不聽,我罰他站對不對? “罰站讓孩子學到什麼呢?” 她篤定地說,“責任感,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被罰站會什麼感受?” 她稍顯遲疑,“估計不好吧?” “有其他讓孩子學會責任感的方式嗎?” “好像也有”她恍然大悟,心中已有答案。  站得高、看得遠、望子成龍的大人以責任感之名,喊著“小孩可不能慣”的口號,遇錯懲罰,在孩子的心靈,長期烙下四種後果{C}[1]{C}: 1)怨恨:“忍得住,沒能力反抗,心裡咬牙” 2)報復:“忍不住,有能力反抗,以牙還牙” 3)叛逆:“忍不住,有能力反抗,拍桌叫板” 4)退縮:“忍得住,沒能力反抗,從此消沉” 懲罰的意圖美好,以“學會規矩”、“承擔責任”、“適應社會”之名,但是,代價是什麼? 本文節選自《小孩不小-米來媽育兒精神苦旅》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