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敏感期"概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尊重孩子敏感期的重要性,並努力確保孩子特定敏感期的充分展開和順利發展,但面對孩子在特定敏感期"為所欲為"的情形,比如,無所顧忌地玩水、不分場合地說髒話、讓人無奈的執拗等等,不少家長也禁不住困惑:到底該如何把握尊重的度,才能既不破壞孩子敏感期的發育,又不至於遷就出"毛病"來呢?科學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妨從兩個維度加以討論: 維度一:家長幹預的動機 一般來說,家長幹預孩子的敏感期行為時,一般出於3種動機: 動機1:家長自己教養的方便 比如,處於沙水敏感期的孩子玩水玩沙時,很容易會把衣服弄濕,或者把沙子撒得滿地都是,這種情況下,有的家長就可能受不了,理由是還要幫孩子換洗衣服,或者清掃工作太麻煩,於是禁不住去限製孩子的活動範圍,甚至製止孩子的玩水玩沙遊戲,這樣的幹預,就可能妨礙孩子充分體驗玩水玩沙的樂趣。這類限製敏感期行為的動機是不公平的,因為孩子的敏感期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動機2:家長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 比如,處於物權敏感期的孩子,很容易出現護東西的行為,即使家裡來了客人小朋友,自己的玩具也不允許對方動,這個時候,有的家長就可能感覺面子上受不了,進而出現強迫分享的行為。殊不知,這種強製性的分享是對孩子物權意識的傷害,如果經常被這樣剝奪主張所有權的機會,孩子很容易獲得這樣一種意識:即使是自己的東西,也是無權支配的。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長大後就可能變得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基本上,這類對孩子敏感期行為的幹預動機,也是不提倡的。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動機3:為了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比如,處於口手敏感期的孩子,往往動輒喜歡吃手、把拿到手的東西往嘴巴裡送,一般來說,尊重孩子心理發展規律的家長不會去限製孩子的這些行為,但一旦尚無危險判斷力的孩子把有安全隱患的東西送到嘴巴裡了,家長就會第一時間去製止,以免孩子遭遇什麼風險。這樣的幹預行為,就是值得提倡的,因為幹預的動機,純粹是從有助於孩子更好成長的角度出發的。
維度二:孩子行為本身界限 一般來說,處於特定敏感期的孩子,特定行為很容易出現挑戰成人極限的情形,比如,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可能特別執拗,想要什麼東西,想要做什麼事情,一定要達到目的才罷休,為此不惜大哭大鬧甚至撒潑打滾。 再比如,詛咒敏感期的孩子可能會不分場合地說狠話,樂此不疲。如此等等,非常挑戰家長的耐心或者令家長忍不住用道德的眼光審視孩子的行為,有時候這些現象會讓家長心裡很沒底,不知道幹預的界限在哪裡。其實,凡是牽涉某個敏感期的行為,都是需要家長放寬原則的,特定的行為,只要沒有觸犯如下界限,都是可以順其自然的: 當孩子特定敏感期的行為存在安全隱患時。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比如上文提到的,口手敏感期的孩子想吃不該吃的東西,家長就可以幹預。 當孩子的非原則性要求忽視了他人的感受時。比如,當媽媽累得氣喘籲籲時,小傢夥卻堅持要求媽媽陪她去買冰淇淋,或者大半夜裡,讓媽媽去已經關門的超市去買牛奶。 當孩子的行為影響了別人的生活便利時。比如,孩子玩水是件好事,但如果孩子把玩水道具放得滿屋子都是,已經達到了可能給樓下的鄰居造成樓板滲水的程度。 當孩子的行為傷害了別人的感情時。比如詛咒敏感期的孩子在體驗語言的力量時,沖著別人說很難聽的話。 但只要沒有違反上述幾個原則,孩子的敏感期行為就應該得到理解和尊重,實在不能滿足的要求,則要做好解釋共情、解釋、慰撫和傾聽工作,但不要期待自己能擺平一切,有時候,無論家長怎麼想辦法,動用什麼教育藝術,被幹預的孩子還是大哭大鬧,特別是對執拗敏感期的孩子而言。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溫馨提醒: 面對孩子敏感期行為,家長一方面不要過於緊張,這種情況下的哭鬧,其實是一種健康的痛苦,一種康復情緒的機製,反復哭鬧、抗爭幾次後,孩子就會明白行為的界限。 另一方面,家長也要接受自己的無力感,意識到有時候孩子哭鬧不是自己的失敗,而是即使是育兒專家也可能遇到的正常現象,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代價,不是以家長的意誌為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