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N歲孩子》,最近看了就放不下的一套書,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兒童行為發展專家路易絲·埃姆斯。從0歲到14歲,40年的研究成果集結成11本書。
sponsored
《正面管教》的譯者玉冰老師也翻譯了《你的N歲孩子》,下面是她為媽媽們精簡的1-2歲寶寶的行為特徵以及管教技巧。

1-2歲的小壞蛋有多壞,我們都已經知道了。最突出的表現包括:
▲ 「不」字當頭
▲ 打滾撒賴
▲ 一意孤行
sponsored
▲ 佔有欲強
▲ 自私霸道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他們一點兒也不壞,一點兒也沒有折磨媽媽、蠻不講理的意思。
對待這麼小的小寶寶,書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訴孩子不許玩不許碰。你自己把該鎖起來的鎖起來,該扣好蓋子的扣好蓋子。
生活規律:餓了、渴了、累了、睏了、悶了,孩子就容易發脾氣。你應該摸索孩子的生活規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導致壞情緒的陷阱之前,採取恰當措施,比如讓孩子吃飽、睡覺、帶到其他地方玩等。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轉移注意:這麼小的寶寶,注意力移動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進餐椅吃飯,孩子打挺不肯進去,你就不必堅持。拿些小胡蘿蔔丁啦小麥圈啦什麼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興心情愉快時,再抱進餐椅裡去。
sponsored
不當觀眾:當孩子打滾撒賴時,不當觀眾。沒有觀眾了,這演員也就沒趣了。
繞開硬碰硬:如果你問,「你要不要洗澡?」 這答案肯定是「不!」 你可以換個說法,「你想在澡盆裡玩小鴨子,還是玩小水桶?」
放鬆你自己:當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餓時,你也會和孩子一樣,容易發脾氣。就像對待孩子一樣,在預計你自己要進入「壞情緒區」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給自己充足電。

不要隨便切斷孩子的工作(正如你不喜歡別人打斷你工作)。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你可以給孩子多次預報。比如,在公園玩,你可以提前10分鐘告訴孩子,「你再玩10分鐘咱們就回 家」;5分鐘以後你再預報一次;3分鐘以後再預報一次;最後你可以說,「你再滑2次滑梯,咱們就回家。」
sponsored
既要避免一上來就告訴孩子,「回家了」,讓孩子毫無心理準備,他當然反抗;也要避免當孩子滑了最後2次滑梯後,他還是不肯回家,你就退讓說「好吧,你再滑2次吧。」這時候你可以抱起孩子來帶他回家,隨他嚎哭踢打,你毫不動搖。當然,你這麼做時,必須是「和善而堅定」的,而不是狂怒的。
不要輕易讓孩子討價還價,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讓步(讓孩子知道你說話算數。比如,說好了今天進商店不買玩具,你就不應該到時候變成「好吧,你可以買一樣東西」。否則,你就是在培養孩子將來更加努力地撒賴、蘑菇、不達他目的誓不罷休。到頭來,不是你越來越受孩子控製,就是你變成火山爆發。
允許孩子以他的方式獲取安全感,比如用他習慣了的毯子、抱著他髒兮兮的玩具、吃他的大拇指。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不要以你的衛生標準為孩子的衛生標準。(少給你自己惹麻煩吧。)
sponsored

調整你恰當的期望值。比如,你不應該期待孩子這時候能自如控製大小便、乖順聽話、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友善謙讓、會說10個詞組成的話,等等。孩子的成熟度是你期望值的主導。
把孩子的很多「壞行為」,理解成孩子探索、學習的求知行為。比如,你教孩子搭積木,他卻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學。這時,你應該把他的行為理解為,他現在對積木倒塌時的現象更感興趣,他在琢磨推與倒之間的關係。
從大約1歲半到2歲半前後,孩子會反覆地穿梭於「和順期」與「執拗期」之間。因為孩子這時候成長迅速,因此這些「週期」也相對短一些,就好比孩子這時候的小鞋子用不了幾個月就必須換新的了一樣。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因此當孩子進入「執拗期」時,你不要太絕望,告訴自己大約2、3個月以後孩子就會進入「乖巧期」,這「苦日子」不會沒個頭。當孩子進入「乖巧期」時,你趕緊給自己充電,好好享受孩子的乖順,為下一期的艱苦奮鬥做好準備。(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