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所精英學校(不是哈佛)1980年的畢業生。 我們這一級大約有1550人。這些人後來都是人中龍鳳——產生了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名普利策獎得主,一位世界銀行首席官,一些外交大使,至少2位現任州長和3個市長,大學校長,對沖基金經理(年收入超過千萬美元),大學教授、行政人員,許多CEO,小說家,記者,科學家,醫生,企業家,世界級的專業運動員和學者,決策者,精英軍人,藝術家,雕塑家,律師…… 成就斐然的人那麼多! 有的人甚至已經財務自由提前退休了。 但除了這些人,那一屆剩下的(可能超過1400人),不屬於名流/名人,不在公眾視野內,也沒被金融機構、豪華房產經紀和藝術拍賣行青睞。 和他們相比,我的境遇可能更加糟糕——人到中年,沒了工作、單身、也花光了自己的錢。 每當我審視自己,把自己和同學相比時,我怎麼能不從心底深處覺得自己就是個“徹底的失敗者”? 悲哀而又真實。 1 “比較” 一瓶最毒的毒藥
從古至今,“比較”都是一個讓人頭疼的話題。 丹麥哲學家、存在主義之父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1813~1855)曾用一個故事對無聊的比較做出過闡述。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他想象了一只鳥和一朵百合花之間的對話。 有一朵百合花,她生長在一個偏僻的地方,與附近的一些蕁麻及一些小花和睦相鄰。百合花無憂無慮、快快活活地過著可愛和悠長的日子。 有一天,一只小鳥來拜訪百合花。第二天,他又來了,過了好幾天後又來了。不僅如此,小鳥還非常健談,不斷地和百合花敘述著它的見聞,各種各樣的東西,談論其他地方發現了更多更燦爛的百合花,那兒有祥和歡樂的氣氛,有芬芳,壯麗的顏色,鳥兒的合唱。 鳥兒每次的談論都以這樣的評價收尾:和那樣的盛大壯麗相比,你這朵百合花根本不算什麼,你怎麼配得上叫百合花呢。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這深深刺傷了花兒。鳥兒說得越多,百合花越受到困擾。它不再在夜裏安靜地沉睡,也不在清晨喜悅地醒來。它感覺自己被束縛和囚禁著,發現溪水的聲音竟變得惱人,連日子也變得冗長起來。它開始過分關注自身的生存條件,在自怨自艾中發覺日子無比漫長,到最後甚至開始質疑——自己到底是不是應該做一朵百合花了。 克爾凱郭爾說:百合花就是人,而淘氣的小鳥是泛濫的、無休止的比較念頭,它不穩定,反復無常。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確實存在。但如果你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與別人的比較上,你很快就會陷入自我否定的“萬劫不復”當中。 2 努力與幸運 都很重要 我們中的許多人,離開學校時都躊躇滿誌,但現實是我們多數人都無法按照畢業時給自己規劃的路徑前行。 有些人因為家庭需要離開城市,有的人生了病,有的人吸毒,有的人甚至英年早逝。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我們中的許多人,並不是顯而易見的“成功人”。即便在金錢上變得成功,但是也許他在愛情上,在家庭上就沒那麼走運了。 要知道,不論你多勤奮地工作,或者多聰明,你也不可能所有時候都恰如其分地出現在恰當的時點。你很有可能在股市下跌前被套牢,也可能在公司上市前光著身子離開。有時,這種“幸運”甚至更為重要。 3 我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在與別人的比較上 我的那些成功的同學們,可能早已不會記得默默無聞的我。 我深知,在人生的課堂裏我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不斷讓看好我的人失望;但我還是感恩在精英學校接受的教育,我很驕傲,見證了我的大學朋友們已經取得和不斷取得的成就,不論他們是否成名,是否以世俗的標準被定義為“成功”。 在生活的道路上,你也可能會反反復復地質疑自己,認為自己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別灰心,明天,最好是現在,試著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發展,達到對自己的期望,建立自己的世界觀,緊緊抓住來之不易的真理。我們有快樂和感恩的時光。 在20多年的金融行業工作後,2014年,我加入了公益組織Kiva.org,我們在中國和越南把錢借給那些急需資金的窮人。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這份工作雖然不能讓我成為我那些同學那樣的“名人”,但卻讓我覺得自己很有價值。 回首我的大學同學,我看到了各種令人驚嘆的人生經歷。有人穿過黑夜,掙紮過,奮鬥過,為自己仍然在堅持而開心。也有的人,他們最好的、最成功的和最豐碩的日子,還沒到來呢。 現在你知道了,周圍全是精英,而你則像個笨蛋,這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體驗。堅持做你自己,即便是做一個看上去“徹底的失敗者”也很棒,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