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丟衣服的雅雅 4歲的雅雅有個壞毛病,洗澡前脫衣服總是將髒衣服亂扔,上衣經常被丟到了飯桌上、褲子被丟到了垃圾桶,襪子、小內褲等散落在地上。媽媽每次都要幫雅雅收拾,屢教不改讓媽媽很頭痛。直至在這天,亂丟衣服的熊孩子竟然發生奇跡: 這一天,雅雅又在亂丟髒衣服,媽媽默不作聲。當幫孩子洗完澡,孩子自己穿上了衣服和褲子後,雅雅媽給了雅雅一個擁抱,“真棒,雅雅穿衣服又快又好,但如果能將髒衣服放到洗衣籃裡就更棒了!” 受到讚揚的雅雅很高興,轉身就把飯桌、垃圾桶和地板上的髒衣服撿起來,丟到洗衣機旁邊的籃子裡去了。從此亂丟髒衣服的毛病消失了。 寫作業不認真的聰聰 同樣的奇跡發生在寫字不認真的6歲的聰聰身上。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6歲的聰聰跟很多寫字不認真的孩子一樣,寫作業時會一邊吃東西一邊寫作業,或者一邊玩著玩具一邊寫作業,經常寫出的作業錯漏百出、字體東倒西歪,讓媽媽頭痛不已。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這天,媽媽回家後,悄悄走到了正在寫作業的聰聰旁邊,聰聰還是頑習不改,寫完一隻字就用筆推一推桌面上的玩具。 “嗯,不錯!媽媽今天發現你有個字寫得特別的工整。” “哪個?”聰聰寫字竟然被稱讚,這可是從來都沒有過的事情。
“你看就是這個,寫得比媽媽還好。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如果其他字跟這個字一樣工整就完美了。” 聰聰裝作不以為然,但當媽媽轉身後,自己悄悄將寫得潦草的擦掉重新寫。 “電視王”曼曼 曼曼是個出了名的“電視王”,一發現電視開了,無論什麼節目都盯著不放,不管是吃飯還是睡覺,似乎都不能阻擋她粘著電視屏幕的目光。曼曼媽甚至曾想過要將家裡的電視斷掉,但是家裡有喜歡看電視的老人,斷了電視似乎也不太明智。後來跟家裡的老人協商好,孩子放學後的三小時不得開電視。曼曼也便養成了放學後寫作業做手工的習慣了。 媽媽故意稱讚曼曼:“我們的曼曼真了不起,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將作業寫得認認真真,還有一雙小巧的手,手工做得這麼精緻。曼曼看電視也越來越少了,少看電視是好孩子的表現哦,我們的曼曼也漸漸變成好孩子了,媽媽為你感到自豪!”聽完媽媽的話,曼曼也是一臉自豪,似乎自己已經成為媽媽嘴裡所說的“好孩子”了,從此往往電視看了1小時就會自動關掉,自律和懂事的好孩子就這樣養成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幼兒說將這個稱為“看到孩子的好,你就能收穫一個好孩子”,雖然不少孩子有較多的壞毛病,但你越讓孩子改正,反而把自己折騰得身心疲憊。有時候轉換一下角度,如果只關注孩子好的表現、表揚孩子好的言行和習慣,順便有意識地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一切將迎會變得更簡單。 就如同在人際交往中,比如領導一進門先大加稱讚你的業績和表現,最後順帶提出一些做得不夠的,你會愛死這個領導,雖然領導的目的是批評,但你卻一點也不覺得刺耳,相反會帶著更大的衝勁把不足的做得更好。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帶著同樣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效果卻會天差地別。孩子也是如此,他們帶著所有人身上帶著的共性,那就是“人性的弱點”。  “看到孩子的好,你就能收穫一個好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作為家長的我們,如果總盯著孩子的不足和壞毛病,你會發現孩子身上的壞毛病會越來越多,為什麼呢?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你心目中,這個孩子是個“壞孩子”,你的思維就很難把孩子往好的方面靠攏,所以你滿眼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壞和差;二是一個缺少讚揚和認可的孩子更容易自暴自棄,他們會在你的挑剔和責駡中,他們不僅不樂意改正,相反還會故意做得更差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壞孩子”就會變得更壞了。 相比之下,你經常稱讚孩子的好,即使他們暫時還未曾做到,他們也會更容易把自己的言行舉止往爸媽嘴裡所說的“好孩子”方面靠攏,他們因為享受爸媽的正面的認可,他們也會有意無意地將身上不好的一些言行和習慣改正,所以一個不怎麼優秀的孩子也能在爸媽的稱讚下變得優秀。 所以,你願意當哪種父母呢?
|